达安基因发布2024年年报,数据显示,公司营业总收入8.53亿元,同比下降27.76%;归属净利润同比暴跌983.98%,-9.25亿元。
达安基因在新冠疫情期间,它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高光时刻。从2020年到2022年,公司营收一路高歌猛进,分别达到53.41亿元、76.64亿元和120.46亿元,扣非净利润也相当亮眼,分别为23.67亿元、35.37亿元和51.81亿元。当时的达安基因凭借新冠检测相关产品,赚得盆满钵满,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。然而,疫情的潮水退去,达安基因的“裸泳”之态尽显。
市场竞争的加剧是达安基因业绩下滑的重要因素。近年来,体外诊断行业热度攀升,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。众多新玩家分食市场蛋糕,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。达安基因在2024年9月就曾透露,相较2019年,公司期内分子诊断产品出库量虽显著增加,但大部分产品价格却大幅下降。曾经高利润的分子诊断产品,如今在激烈竞争下,价格体系崩塌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财务管理方面,达安基因也深陷泥潭。2024年,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合计4.8亿元,其中应收款项计提超4亿元。在市场扩张阶段,公司为了获取更多客户,加大了信贷支持。但市场环境变差后,客户还款能力下降,坏账风险飙升,直接吞噬了公司的净利润。不仅如此,联营企业的亏损以及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,也如两把利刃,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困境。
从产品销售数据来看,达安基因的市场地位岌岌可危。年报显示,公司期内生物制品业试剂类(盒)无论是销售量还是生产量,较同期都下滑80%以上。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,达安基因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再“吃香”,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,产品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。
虽然公司在2024年11月宣称坚持聚焦主业,缩减金融服务业务,但战略调整并未立竿见影地扭转亏损局面。
达安基因的困境并非孤立现象,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变化。疫情期间,体外诊断行业因为新冠检测需求暴增,迎来爆发式增长。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相关业务,产能迅速扩张。但疫情之后,市场回归常态,检测需求锐减,行业进入调整期。
根据机构预测,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由2023年的1698亿元增至2027年的2428亿元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从中受益。行业在发展过程中,正在经历洗牌与变革。
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在行业立足的关键。随着分子生物学、纳米科技和计算机化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,体外诊断技术不断革新。新技术带来更准确、更快速的检测结果,能够满足临床和个人医疗的多样化需求。那些能够紧跟技术潮流,投入研发创新的企业,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。例如,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个性化医疗诊断技术,正成为行业研究热点,有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。
目前,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众多,市场割据竞争格局明显。但随着头部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增强、经营规模扩大,它们正不断抢占市场份额,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。同时,国内领先企业与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。在中低端技术领域,我国IVD产业已实现大部分国产化,如酶联免疫技术和临床生化诊断技术。而在中高端技术领域,像化学发光检测和POCT方面,外资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。不过,随着国内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和产品量产,未来在这些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的可能性增大。
政策方面,国家持续鼓励体外诊断前沿技术的落地与转化,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。但与此同时,带量采购政策也在深刻影响行业格局。器械领域带量采购正逐步常态化,从医用耗材领域蔓延至IVD等领域。通过带量采购,产品价格下降,企业以价换量。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、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那些能够在带量采购中中标,并通过优化生产、降低成本来维持盈利的企业,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回顾达安基因的巨亏以及体外诊断行业的现状,我们可以看到,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。曾经依靠疫情红利的企业,必须尽快调整战略,适应新的市场环境。技术创新、市场拓展、成本控制以及内部管理优化,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对于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而言,虽然面临挑战,但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、技术不断进步以及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,依然充满机遇。谁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准方向,谁就能在未来的体外诊断市场中分得一杯羹。
来源:IVD行业动态